詳細信息
【員工風采】鐵軌旁的“信號燈塔” ——記公司新疆片區信號項目總工程師袁興巍
(新疆訊)在新疆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荒漠與雪山交織,狂風裹挾著砂礫肆虐。鋼鐵巨龍般的鐵路線如動脈般縱橫交錯,一列列火車風馳電掣,滿載著希望與夢想駛向遠方。在這壯觀景象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堅守的“信號燈塔”——袁興巍。當被問及為何選擇扎根邊疆十余載時,他目光堅定地說:“這里的鐵路需要有人守護,看到列車安全駛過,一切付出都值得。”作為公司新疆片區信號項目總工程師,他以專業與責任,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為列車的安全運行筑起堅不可摧的防線,在鐵軌旁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璀璨篇章。
初見袁興巍,他身上的工作服沾著些許戈壁灘的塵土,眼神中卻透著堅定與果敢,經年累月的風沙在他臉上刻下痕跡,舉手投足間卻盡顯專業風范。“剛到新疆時,住的是臨時搭建的板房,冬天寒風刺骨,夏天酷熱難耐,晚上睡覺都能聽見風沙拍打著窗戶。”袁興巍回憶道。然而,這些困難并未讓他退縮。自2013年踏入鐵路信號行業,他便全身心投入其中。從初到邊疆面對惡劣環境的不適應,到逐漸克服天氣干燥、極端溫差等難題;從懷揣夢想的青澀新人,一步步成長為如今獨當一面的項目總工程師。多年來,他始終緊跟行業前沿技術,即使在條件艱苦、網絡信號不穩定的施工現場,也要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提升。憑借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使他成為團隊中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鐵路信號系統,宛如列車的“神經中樞”與“安全衛士”,其復雜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袁興巍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對待每一個項目都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在項目籌備階段,他就像一位運籌帷幄的將軍,帶領團隊深入現場進行細致勘查,收集大量數據,反復論證方案,確保項目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他常常為了一個數據、一個細節,與團隊成員討論到深夜,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項目質量和安全的因素。
項目實施過程中,袁興巍以身作則,堅守施工一線,成為團隊的主心骨。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照亮戈壁,他已抵達現場,仔細巡查各個施工環節,嚴格把控質量與進度。新疆的夏季,地表溫度高達50℃,金屬設備被曬得滾燙,他穿梭于設備之間,認真檢查每一個零部件的安裝,仔細核對每一根線路的連接,汗水浸透衣衫又被烈日烤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鹽漬。作為項目總工程師,他不僅要攻克技術難題,還要統籌協調各方資源,保障項目高效推進。面對當地物資運輸困難、語言溝通障礙等問題,他憑借出色的溝通協調能力,與業主、供應商、施工團隊等保持緊密聯系,宛如一位出色的“指揮家”。
“烏局運輸部為完成哈密站標準化整治,要求比既定工期節點提前3個月完成哈密站運轉室控制臺更換,那會項目剛開始不久,便迎來一場硬仗,哈密站又是蘭新客專與蘭新線進疆后的第一個交匯樞紐,每日運轉室內車務作業繁忙,各類行車設備多且配線繁雜。”回憶哈密城北物流園項目,袁興巍印象深刻。為打贏這場戰役,他積極聯系協調電務、通信、車務等設備管理單位,連續一周利用每日僅有的60分鐘垂直天窗對各類設備逐一摸排。經過充分調查及摸排,最終僅花費兩個90分鐘天窗便完成了哈密站兩排12張標準化控制臺的更換,為后續哈密樞紐CTC升級及城北物流園項目接入設備擴容提供了有效空間,同時也為哈密站車務標準化整治奠定了基礎。
袁興巍深知團隊力量的強大,十分注重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在現場簡陋的工棚里,他經常組織技術培訓和經驗分享會,鼓勵團隊成員勇于創新、敢于挑戰。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團隊中涌現出一批批技術骨干,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生活中的袁興巍,是妻子手機里備注“總是失聯”的丈夫,是兒子作文中“用電腦修鐵路”的爸爸。他的手機屏保是兒子明媚的笑臉,語音信箱里存著孩子稚氣的叮囑:“爸爸,天窗點結束了要記得吃早飯哦!”然而,當責任召喚,這份溫情瞬間化為鋼鐵般的意志。在烏將項目甘泉堡站、準東站雙線接入調試及開通施工中,他憑借過硬的技術水平,不但解決了兩站引入的各電路故障問題,還幫助電務段完成了準東站前期各項工程遺留的電碼化+1故障問題處理,最終順利完成甘泉堡、準東兩站雙線接入開通,確保了烏將雙線貫通重要節點的兌現。
“鐵路信號工作關乎千家萬戶的安全與幸福,容不得絲毫懈怠。每一個項目都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成長的契機。我們要用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要求對待每一項工作,確保列車安全運行。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一份對國家和人民的莊嚴責任。”袁興巍的話語鏗鏘有力,字里行間滿是對工作的敬畏與熱愛,也彰顯著他作為鐵路信號人的崇高情懷。
未來,袁興巍將繼續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燈塔,在鐵軌旁發光發熱,守護著列車的平安遠行,用自己的堅守與奉獻,在邊疆大地上續寫新的傳奇。(通訊員:文/圖? 龐奇偉)
?
工作中的袁興巍
工作中的袁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