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工匠】扎根一線踐初心 平凡崗位顯擔當
在中鐵一局滬渝蓉高鐵項目海門北站建設工地上,有這樣一群建設者,他們以工地為家,與鋼筋水泥為伴,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堅守。主體二隊班組長余友山和土方二隊負責人趙洪軍,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一個以“迎檢日常化”展現精細管理,一個以“輕傷不下火線”詮釋責任擔當,用行動為項目團隊樹立了精神標桿。
余友山:“兩不誤”的精細管家,三十五年“友”經驗
凌晨四點半,當大多數人還在夢鄉時,余友山的身影已經出現在海門北站B、D區的施工現場。這位1969年出生、來自安徽桐城的老建筑工人,皮膚黝黑,眼眸深邃,臉上總帶著憨厚的笑容。35年的行業沉淀,讓他對工地的一切都了然于心。
余友山的“早”是出了名的。到崗后第一件事,就是對每個班組進行細致的安全提醒,并清晰交代當天的具體工作量。“安全是天,質量是命”,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管理工作的核心準則。而更讓同事們欽佩的,是他將“迎檢”與“日常生產”完美融合的能力。在余友山這里,“迎檢”絕不是臨陣磨槍的負擔,而是早已融入骨血的“常態化”工作。“每次接到迎檢通知,余師傅都會提前三到四天就開始準備。”一位工友介紹道。場地清理、材料規整、流程梳理、配合預案……每一項工作,余友山都要求做到極致。即使加班到很晚,他也堅持要把文明施工做到位,確保現場整潔有序、流程清晰明了。
“迎檢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很重要。它能督促我們把日常工作做得更規范、更扎實。”談及對迎檢的看法,余友山語氣平和而堅定。在他以身作則的帶動下,班組的兄弟們也早已習慣將高標準、嚴要求貫穿于每一天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了“干活、迎檢兩不誤”。
當被問及在滬渝蓉高鐵項目的感受時,這位經驗豐富的老班長眼中閃著光:“干過這么多項目,這里的打灰效率真是印象深刻!有需求就立馬出灰,各方配合銜接得非常好。”這種高效的協作氛圍,正是他帶領團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底氣所在。工地上,他毫無架子,與工友們打成一片,用實干和真誠凝聚著團隊的力量。
趙洪軍:“鐵人”班組長,責任在肩的當代“紅軍”
在深達數米的基坑里,趙洪軍的聲音總是格外洪亮。這位1976年出生的南通漢子,身材勻稱結實,五官立體,即使身處泥濘,也難掩其干練與力量感。17年與土石方打交道的經驗,讓他成為解決現場難題的“行家里手”。
趙洪軍的“戰場”主要在基坑內。每天他雷打不動地對各班組進行安全教育,反復強調下坑作業的注意事項和安全規程。“安全無小事,尤其是基坑作業,容不得半點馬虎。”哪里出現狀況,他總是第一時間沖過去處理,是工友們信賴的“主心骨”。
采訪中,一個細節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左手腕上,還清晰地戴著醫院的病人手環。當被問及身體狀況時,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都是常年干活落下的老毛病,不礙事,工作和項目進度要緊。”這份“輕傷不下火線”的堅持,源自他內心深處沉甸甸的責任感。
在深基坑開挖過程中,施工遇到了土質松軟、承載力差的問題,大型挖掘機作業困難,存在安全隱患。面對難題,趙洪軍沒有退縮,他果斷決策,帶領工人們在挖機下方精心鋪設厚重的鋼板,有效分散了壓力,保障了設備安全和作業效率。這個“土辦法”背后,是他豐富的經驗和臨危不亂的擔當。
當筆者關切地建議他“生病了可以先休息,養好身體再回來”時,趙洪軍立刻搖頭,語氣斬釘截鐵:“不行,我是二隊的負責人,這個關鍵時候我不能走!我要是走了,隊伍就容易渙散,進度和安全誰來盯?”在他看來,自己不僅是技術負責人,更是團隊的“定盤星”和“壓艙石”,在項目攻堅期,堅守崗位是他義不容辭的選擇。
余友山用“精細管理”和“迎檢常態化”詮釋了什么是“任勞任怨、顧全大局”,趙洪軍用“帶病堅守”和“難題克星”展現了什么是“責任如山、勇于擔當”。他們是滬渝蓉高鐵項目上千建設者的縮影,在平凡的崗位上,用汗水澆筑著時代的通途。他們身上體現的精神,如同工地上轟鳴的機器聲和拔地而起的鋼筋鐵骨,為項目攻堅克難、奮勇向前注入澎湃動力。
工作中的余友山
工作中的趙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