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工匠】做一個有成就感的人——記陽江分公司副總工程師張眾江
31公里的海景走廊,如一條蜿蜒的巨龍盤臥在廣東陽西縣的山海間。烈日下的陽西海岸線近處,一個身影蹲伏于蒸騰的瀝青路面,正用卷尺緊貼高溫瀝青接縫,汗珠從黝黑的臉頰滴落,瞬間騰起細小的白煙,他就是陽江分公司副總工程師張眾江。在他身后,壓路機的轟鳴聲驚起了一群白鷺,躍躍而飛。
工地一線的“活磁鐵”
“陽西縣D6風貌帶改造項目是提升當地居民和游客出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是陽江市落實‘百千萬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彰顯我們中鐵一局硬實力的一塊試金石。”42歲的張眾江說起該工程的重要性時,沉穩而又堅定的聲音讓人印象深刻。
張眾江已經和公路建設打了十余年交道,但接到西海岸濱海風光示范區D6風貌帶項目的圖紙時,卻是眉頭緊皺。他一個人要帶著勞務隊伍,完成3020萬產值的任務。“項目只有60天工期,設計與施工需同步進行,作為交通要道,還要保證車輛通行。”重壓之下,他把自己關進辦公室兩天兩夜,圖紙翻得卷了邊。開工前,他奔走的身影成了各相關單位的常客。“張工又來啦!”大家熟稔地打著招呼。交通疏導怎么組織能不影響街邊小店的生意?沿線的老水管會不會在施工時爆掉?夜間施工如何不擾民?這些看似“瑣碎”卻關乎民生冷暖的小細節,最終被他一件件提前“磨平”。
工地上,他更像一塊“活磁鐵”。清晨,天蒙蒙亮,他已經在施工沿線“溜達”了。哪里的路基有點軟,哪里的管線埋得淺,他都記在心里。下面層瀝青型號不統一,施工隊犯愁,他蹲在料堆旁,和技術員一琢磨就是半天,硬是找到了最優統一型號。綠化設計圖紙雖然看起來漂亮,但他總覺得少了點“活氣”,不夠“接地氣”。夜深了,辦公室里常亮著一盞燈,映照出的是張眾江在網上“淘”各地景觀案例,或者向老師傅請教的身影。“張工,這新法子能行嗎?”工友問。“試試看,不行再改,路是給人走的,得讓老百姓看著舒心、走著放心!”他總這么回答。他的身影出現在哪里,哪里的難題似乎就有了解決辦法,工友們的心也就定了下來。
安全防線的“排頭兵”
風貌帶改造,路不能封,車流人流交織,安全風險如影隨形。如何既保進度又保安全?這成為張眾江考慮的首要問題。通過實地勘察和綜合考慮,他決定采用晝夜分工的作業模式:白天避開交通高峰,對沿線交通標志標牌和綠化景觀進行整治提升;深夜攻堅主干道,對路面進行瀝青攤鋪。這種極具效率的作業模式,不僅避開了潛在的交通風險,而且為工程整體推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安全大于天,萬事排最先。”這是張眾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每天清晨,張眾江一定是工地上迎接第一縷曙光的人。他來來回回順著施工沿線檢查,彎腰扶正被海風吹歪的錐桶,反復確認警示牌的位置是否足夠醒目。“老李,安全帽帶系緊咯!”“小王,反光背心穿好!”工友們陸續上工,他的班前講話準時開始,沒有空話套話,句句都是今天哪里要特別注意,哪里的管線是“雷區”。樸實的話語、善意的提醒,每一句都牢牢扎根在每個工人的心里。
海濱的天氣就像娃娃的臉一樣善變,受海洋氣候影響,暴雨傾盆、臺風呼嘯在這里早已是家常便飯。氣象臺預警一響,張眾江的神經立刻繃緊。“路面班組,去檢查加固東段護欄!清雜班組,標牌支架再綁一道鐵絲!水溝班組,帶人把排水溝清理干凈!”指令清晰果斷,各個班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風雨欲來時,人們總能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頂著呼嘯的風,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泥濘中巡查。雨水淋透了他的頭發,順著臉頰往下淌,他抹把臉,仔細檢查每一處圍擋,用手晃一晃螺絲是否松動。他的細心和擔當,為這條繁忙的海岸線公路施工筑起了一道風雨難侵的“銅墻鐵壁”。
品質淬煉的“匠心人”
當首批防撞墻噴涂試驗段呈現凹凸不平的“橘皮”表面時,張眾江便叫停了施工。“如果依然按照原計劃噴涂,完工后防撞墻表面粗糙不平,影響后期觀賞性。”他蹲在防撞墻前,用手指撫摸著墻體,腦海里思考著解決辦法。為了找到最適合防撞墻噴涂的施工工藝,張眾江查閱了大量的施工資料,虛心請教經驗豐富的領導和施工隊伍。他結合在陽東施工“百千萬工程”的經驗,經過反復的論證和比較,提出增加抗裂砂漿及膩子打底后噴涂方案,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達到了美觀效果。這一創新工藝的實施,得到業主的高度認可,并全線推廣。對此,張眾江憨厚一笑:“路是城市的‘臉’,咱得修得干凈利索。”
在精心打造的綠化樣板段,按圖紙施工后,張眾江卻總覺得少了點“味道”。“好看是好看,但像城里公園搬來的,少了點咱們海邊鄉野的靈氣,不夠親切。”他請來設計單位、項目主管部門及地方資深綠化專家親臨現場,結合地形特點與植物生長習性,一起“會診”。“張工說得對,海邊太陽大,夏天曬得慌,種些矮一點的熱帶灌木好,又遮陰又好看!”一位技術員邊擦汗邊建議道。張眾江眼睛一亮,立刻主導優化:在高大喬木下增補了耐曬的中層灌木,在邊角點綴上造型別致、色彩鮮艷的地被植物。方案落地后,效果驚艷:綠蔭如蓋,花團錦簇,高低錯落,野趣盎然。路過的村民紛紛駐足,“這花帶弄得好!又好看又‘接地氣’,像咱自家院子似的!”“張工,這路修得漂亮,晚上散步都多走兩圈!”鄉親們的笑聲和贊嘆,成了對他匠心追求的最好褒獎。
薪火相傳的“點燈者”
張眾江不僅是施工現場的強將,更是大家心目中的優秀導師。見習生于琛耀回憶起剛和張眾江接觸的那段時光時說:“我師傅待人和氣,并沒有想象中的嚴肅,反而十分幽默風趣。”在工作上,張眾江常用啟發式的提問和案例式的教學引導小于思考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有一次小于發現現場勞務班組對安全質量管理每況愈下,還不聽勸阻,請教師傅怎么處理。張眾江反問道:“是否是因為天氣太熱,還是因為人手緊張導致的問題,還是班組思想上松懈?我們不能只關注結果,更要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師傅的一席話點醒了小于。張眾江不會照本宣科地給小于講解施工工藝,也不講大道理,沒有用“成功學”來打“雞血”,而是用自身的成長經歷和身先士卒的示范印證如何腳踏實地地成長。小于感嘆地說:“我能從師傅的講解中學習到諸多施工工藝和工法,更能從中感悟到一名優秀工程人的工作態度和思想。”
正是張眾江孜孜不倦、寓教于行的教導,讓小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快速成長,開始負責新州鎮及一個典型鎮的技術管理和測量工作。2025年他和徒弟分別榮獲三公司優秀指導老師和優秀見習生榮譽稱號。
落日的余暉再一次灑向大地,張眾江的身影在工地上被拉成一道長長的影子。當瀝青混合料緩緩傾入攤鋪機,壓路機緊隨其后進行初壓、復壓、終壓等工序時,張眾江依然全神貫注,緊盯每一個環節,確保攤鋪厚度精準、碾壓次數到位。我忍不住問他:“每天干這種日出而作,日落且不能休息的活,會不會感到疲憊?”他頭也不回地說:“還好吧,只是看著瀝青路面一天天延伸,我就特別有成就感!”
成就感!正是張眾江心存這種成就感,才讓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延伸著新的道路,也延伸著自己的詩與遠方。
工作中的張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