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工匠】走拼搏奮進路 做本色工程人——記大朗廠房項目生產技術部部長王哲博
每個時代,都有勇立潮頭、敢于中流擊水的創業先鋒;每個行業,都有甘于平淡、堅守崗位的默默奉獻者。在中鐵一局三公司大朗廠房項目,就有這樣一位基層項目管理者——自2014年入職以來,他懷揣工程人的遠大夢想,始終保持著超越常人的勤奮,堅信“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才能出真知”,以青春之力推動項目高質量建設。他就是項目生產技術部部長王哲博。
夢想啟航,深耕項目建設
從最初的梧柳高速公路項目、梧州市長洲島棚戶區改造項目技術員,到桂林教育基礎建設項目生產技術部副部長,再到如今成長為大朗廠房項目獨當一面的生產技術部部長,每一步都凝聚著王哲博對專業的執著追求和對創新的不懈探索。
大朗廠房項目屬于房建工程,樁基基礎工程尤為關鍵。為盡快融入施工現場,王哲博白天撲在工地,晚上查閱資料,夜以繼日,兢兢業業,很快理清了工作思路。
緊張的工期要求項目生產技術人員必須在短期內完成開工前的施工復測、布設控制樁等工作。王哲博鼓勵技術員們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在剛開工施組、方案、培訓、技術交底等工作特別繁重時,他帶領項目生產技術部、測量隊每天加班到凌晨,超前完成了樁基施工前所有的技術準備工作,為項目提前完成節點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博哥帶我們做方案時,從來不是直接給答案,而是扔給我們一堆案例讓我們自己琢磨,晚上辦公室亮到最晚的燈準是他的。”剛入職一年的技術員小張提起王哲博,眼里滿是敬佩。
匠心建造,強化技術攻關
大朗廠房建筑面積達15萬平方米,遠超普通住宅的單棟體量,滿堂支架搭設面臨施工技術難度高、資源統籌要求嚴、工期壓力大等嚴峻挑戰。
面對這一難題,王哲博帶領技術團隊深入調研摸底,全面掌握當地內架搭設的常用材料及施工要求,同時從安全性、效率性、經濟性等維度進行優化比選,結合現場實際、施工圖紙及勞務資源水平,編制內架支撐專項方案。并系統梳理近五年珠三角地區同類廠房支架坍塌案例,邀請專家召開專項論證會,最終提煉6項關鍵控制指標。?
“支架立桿間距必須精確到厘米,掃地桿搭設高度誤差不能超過3公分”,王哲博手持測繩趴在滾燙的地面上,逐排檢查模擬支架的搭設精度。正午時分,工人們躲進臨時遮陽棚休息,他卻蹲在樹蔭下對著圖紙演算荷載公式,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不同工況下的應力計算結果。
經過7次方案迭代,團隊最終采用“分區分段搭設”的搭設方案:將廠房地下室劃分為17個獨立作業區,每個區域設置力學監測點,通過傳感器實時傳輸立桿沉降、橫桿撓度等數據;在支架頂部采用可調節頂托,解決地面平整度不足導致的受力偏差問題;對剪刀撐布置進行優化,進一步提升整體穩定性。
勇于擔當,彰顯責任情懷
“綠色環保施工既是現實需要,也是央企必須肩負的社會擔當。”從施工機械的科學選型,到臨建設施的合理規劃,再到場地環境的精心治理,在王哲博的統籌管理下,項目技術團隊將綠色施工理念深度融入施工全過程。
選用更低噪聲、更低振動的液壓振動錘式打樁機;現場設置污水沉淀池和洗車池,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從源頭上切斷施工污染擴散的途徑;場地道路硬化兼顧通行需求和后期永久使用功能,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王哲博率領技術團隊,踐行“永臨結合”理念,實現了施工效率與環保效益的平衡。
在揚塵治理上,王哲博推動設置噴淋系統,通過持續、均勻的噴淋,有效抑制了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外架確定采用外掛式鋼板網,不僅具有良好的防護功能,還能有效阻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和雜物飄落,進一步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如今,大朗廠房項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看著這一切,王哲博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長且充滿挑戰,但他堅信,只要保持初心、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為項目高質量建設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工作中的王哲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