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的七月像臺失控的洗衣機,高溫與暴雨輪番上陣。運梁車司機劉錦旗的工裝上,液壓油跡和雨水漬結成硬痂。不遠處,機械部與安質部的工作人員正專注地對架橋機零部件進行復檢,架梁班人員也已開始出梁前最后的準備工作。這群操控鋼鐵巨臂的人,正在天氣的“雙重暴擊”里,為中鐵一局滬寧合項目南譙梁場的箱梁架設工作筑牢安全防線。
“場上這些大家伙跟人似的,熱天得吹風扇。”自上周起,白天最高氣溫從26度驟升至37度,機械部部長唐斌便帶領班組為機械“防暑”:拆掉運梁車部分嚴實的防雨罩通風,給高溫部位加裝散熱風扇,確保其能在暴曬的橋面上正常運行;給提梁機等起重設備的鋼絲繩涂抹耐高溫潤滑脂,還在駕駛室頂部加裝遮陽板,“別小看這些措施,能大大延長機械使用壽命。”唐斌指著一處剛裝好的遮陽板說道。
為了能及時地監控機械體溫,他還在各個關鍵部位貼上感溫貼紙,一旦顏色發生變化,就意味著設備需要“降溫”,這樣的細節管控讓整個項目在高溫天里做到了心中有數。
然而,天氣的考驗從不按常理出牌。安全管理人員剛剛將強降水預警傳遍工地,抬頭望去,遠處的烏云已迅速逼近。原本晴朗的天空迅速被鉛灰色云層占據,機械班全員抱著工具狂奔,先前為通風拆除的擋雨板被迅速裝回原位,安全帽繩緊緊勒在臉頰兩側,褲腳漸漸被泥水濺得斑斑點點。
“快!支腿螺栓挨個檢查一遍!” 唐斌的急促的喊聲混著風聲。機械工人們趴在架橋機支腿旁,扳手與螺栓碰撞的叮當聲急促如鼓點,豆大的雨點已開始零星砸落。電工李平接到通知后,立刻挎上工具包奔向梁場,在梁場中不知疲倦地穿梭,103臺配電箱,他都要逐個檢查接地線路、擰緊防水罩。
“配電箱最怕水泡,一個疏忽就可能釀成大禍。”李平話音未落,暴雨傾瀉而下,豆大的雨點砸在安全帽上砰砰作響,雨水順著脖頸灌進衣領。李平顧不上擦去臉上的雨水,蹲在配電箱旁反復測試漏電保護裝置,確認數值穩定后,他才直起腰捶了捶發麻的雙腿,褲腿沾滿泥漿,后背卻早已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
夜色降臨,門吊的探照燈在肆虐的雨幕中艱難地穿透,卻仍被暴雨打得光影搖曳。機械的轟鳴聲與雨聲交織成震耳欲聾的交響,值班調度段新民的對講機里不斷傳來匯報聲,他站在制梁臺位上,雨水順著工裝往下淌,卻死死盯著防雨棚的移動軌跡。“這防雨棚是咱們梁場專門針對當地多變天氣設計的,結構堅固又實用,自帶的液壓系統能保證非極端天氣下正常澆筑。”他的語氣緩慢卻堅定。當暴雨如注時,棚內的工人們弓著背綁扎鋼筋,鋼筋敲擊聲與暴雨砸在棚頂的轟鳴,合奏出一曲激昂的施工戰歌。
隨著黎明的第一縷陽光刺破云層,梁場又恢復了往日的繁忙。運梁車載著合格的箱梁緩緩駛出,輪胎碾過積水,濺起晶瑩的水花。劉錦旗捋了捋沾有油漬的工裝,啟動車輛前特意又檢查了一遍車況;唐斌爬上架橋機,給新安裝的散熱裝置做最后調試;李平的工具包里多了備用的防水膠帶和接線端子,以備不時之需。
在這場與天氣的持久戰中,滬寧合項目南譙梁場的建設者們以血肉之軀化作守護工程的銅墻鐵壁。當晨曦再次照亮這片大地,當機械的轟鳴聲響起,當一孔孔箱梁在精準操控下穩穩架設。那些被汗水浸透、被雨水沖刷的工裝,那些沾滿油污和泥漿的臉龐,都是他們堅守的勛章,更是滬寧合高鐵建設征程上最動人的篇章。而在這每一寸鋼筋混凝土里,都凝結著建設者們與天斗、與地爭的智慧和勇氣,他們用雙手,在江淮大地上延續著新時代的“一局精神”。
劉錦旗在高溫下檢修發動機艙
李平在雨中檢修布料機
南譙梁場施工現場